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追寻抗战足迹,凝聚奋进力量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08 [来源]:马克思学院 [浏览次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围绕“新四军在随州”为主题开展暑期实践研修。研修期间参观了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在洛阳镇活动遗址和数字陈列馆,学习了历史素材整理革命故事,探访了乡村振兴新风貌。

重温革命的烽火岁月,坚定信仰信心

参观新四军第五师九口堰纪念馆。纪念馆采用实物+图片+文字+视频多种方式,展出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革命历史,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着烽火连天的峥嵘往昔;一件件斑驳的实物展陈,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一段段深情的文字叙述,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参观九口堰数字革命陈列馆。九口堰数字展馆巧妙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三维动画、全景式影像和互动装置,将历史场景逼真复原。当老师们步入“虚拟战场”,耳边响起密集的枪炮声和冲锋的号角,眼前是动态呈现的战略部署和战斗进程,强烈的视听冲击让人仿佛亲临其境,当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变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动实践,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通过学习深刻感悟了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运筹帷幄、浴血奋战,开创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体会着军民一心、鱼水情深的深厚情谊。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崇高信仰的坚定者,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牢筑信仰之基。

宣讲抗日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利用随州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教学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积累思政课的教学素材。本次研修将“搜集、整理、讲述随州革命故事”作为活动重要任务。

兴修水利,服务群众。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伪军和国民党的多重封锁与自然灾害,部队与当地百姓军民一心,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千塘百坝”为代表的大规模水利建设运动,实现生产自救。研修期间经过实地走访,当年的“千塘百坝”至今还在受益,滋养着周围的农田。

铭记历史,不忘英雄。新四军第五师的到来,在洛阳镇受到村民热烈支持,村民积极加入革命队伍,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现在洛阳镇一座座烈士纪念塔,诉说着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讲好抗战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这些红色基因跨越时空、跨越阶层,凝聚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通过故事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历史,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长才干、学本领、建新功的不竭动力。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赋能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双服务”建设理念,服务随州,建设随州,在随州的建设实践中讲好随州故事,传播随州文化。与九口堰革命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现场教学常态化:每学期组织学生到九口堰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旧址,让学生在实景实情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传播了红色文化的同时提升了综合素质。

研究课题实地化:围绕九口堰红色文化资源,学院师生共同开展“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研究”、“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等课题研究。

乡村调研制度化:建立实践教学社会调研制度,每学期组织师生赴随州各县市区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位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双服务”建设理念,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在为随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