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4月23日,由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携手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共赴广水吴店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思政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将思政课程与旅游专业深度融合,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传承红色基因,深耕专业担当——旅游学子在吴店基地的思政实践新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活动当天,大学生们在吴店红色教育基地内积极开展了“大学生红色人物思政课”活动。学生们凭借精心准备的讲稿,以鲜活的案例与生动的语言,立体化呈现何子述、彭纪麟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仅详细阐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更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理想信念、革命意志与家国情怀,通过情境化演绎将听众带入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场景,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学生立足旅游专业学科视角,围绕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精品线路规划设计、讲解服务质量提升等专业议题展开深入思考与探讨。通过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深刻认识到红色旅游产业不仅是经济业态,更是承载国家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旅游从业者的责任担当。这种“学生主体、教师指导、实践赋能”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角色转换与实践参与,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更在专业实践中培育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协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形式能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也能为构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思政铸魂,实现知行合一新突破——课程思政驱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新范式
从课程思政的学理层面审视,本次“大学生红色人物思政课”活动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革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凸显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双向赋能的实践价值。其一,课程思政有效拓展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育人维度。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长期聚焦于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与实践技能培养,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入,为专业教学注入了价值引领内核:在旅游规划课程中,将生态保护理念与文化遗产传承责任有机嵌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伦理;在导游业务课程中,通过强化职业道德规范与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其二,旅游与经济管理专业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场域。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业态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参与旅游项目策划、运营管理及服务实践,能够将课程思政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行动准则,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思政内核的认知。这种“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也增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厚度,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深化院际合作,创新育人模式——开启“思政+旅游”协同育人新征程
基于此次活动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将共同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双方计划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思政+旅游”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将思政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开发如“红色旅游文化与实践”“旅游行业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特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项目驱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双方还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景区等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此外,两学院将联合开展师资培训,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思政元素进行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为新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协同开展的广水吴店红色教育基地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之举。实践表明,该活动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构建起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既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内在关联性的认知,又为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新型育人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两学院将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以系统化、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旅游”育人模式迭代升级。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兼具扎实专业素养与深厚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注入强劲动能,切实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与社会价值。
(一审:王习彬 二审:简竹筠 三审: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