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辩证逻辑

发布者:dhy [发表时间]:2023-05-04 [来源]:马克思学院 [浏览次数]:

解放军报2023-05-01

作者:刘西山宁国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辩证逻辑,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质和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量的规定性。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质与量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旨在消灭贫穷;富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两极分化的所谓“富裕”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达到富裕,也要消除两极分化,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进步,应当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雇佣剥削关系,使得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并非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反而成为资产阶级奴役工人阶级的物质力量,造成了人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与资本主义以物为中心的现代化截然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

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生动体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社会领域造成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这种社会矛盾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而扩展到全世界。只有真正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对立、利益冲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为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可靠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把人与自然看成生命共同体,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冲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与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内依靠剥削压迫,对外依靠殖民和侵略扩张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发展自身来实现的。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到“一带一路”倡议由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中国始终坚持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符合本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性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共性价值。

(作者单位:火箭军工程大学、96901部队)

责任编辑:李怡然

(转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