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管理 >> 正文

以督导促提升——党委书记李建伟走进马院思政课堂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11 [来源]:马克思学院 [浏览次数]:

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贯彻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马院落实2024--2025学年我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方案,成立了校级教学督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带头,通过“政治导向+质量提升+问题整改”三维督导与“一人一策”精准指导,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

11月10日上午,党委书记李建伟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室,随堂听取年轻教师程景乾讲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上,程景乾老师以“理想信念” 为核心主题,创新采用 “身边榜样案例” 导入教学 —— 将冯丽老师带领医学院团队征战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奋勇拼搏勇夺银奖的奋斗故事作为鲜活素材,深情指出 “这份历经淬炼的赛场荣光,正是理想信念托举专业追求的生动注脚”,瞬间消除了抽象理论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感。在互动研讨环节,程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分享人生理想。服装专业学生围绕“传统服饰创新与文化传承” 展开的思考,将个人职业规划与文化强国建设需求紧密结合,使 “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 的青春共识在思想碰撞中自然形成。这种 “案例导入+专业融合+互动生成” 的教学设计,让理想信念教育从 “理论灌输” 变为 “情感共鸣”,有效破解了思政课“抽象难理解”的痛点。

授课结束后,李书记对程景乾老师的这堂课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其以真实竞赛案例为切入点、用智慧课堂赋能互动讨论的教学设计,既精准落实了“五化” 教学改革要求,又实现了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特色的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了思政课 “抽象难理解” 的痛点;同时鼓励程景乾老师以此次教学实践为起点,持续在教学方法创新、理论实践结合上深耕细作,力争在两三年内成长为兼具理论功底与教学魅力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为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更多活力。

11月10日下午,学校党委书记李建伟继续深入思政课堂一线,走进刘斯老师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聚焦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教学主题,实地观察教学成效,为思政课提质增效再添助力。课堂伊始,刘斯老师打破传统理论讲授模式,以央视爆款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眼千年” 片段作为教学切入点 —— 屏幕上,伏生护《书》、司马迁著《史记》的经典场景徐徐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刘老师结合影像资料,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等精神内核与历史典故相结合,用 “故事化讲解” 替代 “概念化阐述”,让抽象的 “中国精神” 变得可感、可触、可学。在课堂讨论环节,刘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当代案例思考 “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医学院学生通过分析抗疫期间 “白衣为甲” 的逆行故事,解读“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涵。学生们从专业视角出发,将传统精神与当代实践紧密联结,课堂氛围热烈,思想火花不断碰撞。这种“影像导入+典籍解读+当代联结”的教学模式,成功破解了 “传统精神与当代学生脱节” 的教学难点,让中国精神的传承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

学校领导深入一线随堂听思政课,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此外,马院的督导小组打破“听后即走”的传统模式,建立 “课前调研 — 课中观察 — 课后座谈” 闭环机制:课前通过与授课教师座谈,了解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突破思路及学情分析情况;课中重点关注理论阐释深度、案例与知识点契合度、学生课堂参与度三大核心指标,实时记录教学互动细节与学生反馈;课后组织专题研讨会,既肯定教学亮点,更针对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专业融合度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改进方案。以此次听课为契机,在本周三的教研活动当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集体备课,聚焦教学重难点打磨、教学方法创新与育人实效提升,凝聚团队智慧优化教学设计,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升,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切实筑牢立德树人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