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开阔我校思政课教师视野、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月5日至7月11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辅导员优秀代表和宣传部代表赴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参加“红岩精神”实践研修班。

本次研修活动采取讲座、考察、参观、体验、研讨多种方式进行,立足“听进去、体验得出,看进去、感觉得出,参与进去、领悟得出”三个层面使研修教师全方位感受重庆红色文化。沉浸式领悟红岩精神的魅力。
7月6日上午,实践研修开班典礼在重庆交通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实践研修开班典礼上,梁院长作为代表发言,从历史渊源中讲述随州与重庆之间的城市情,将随州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介绍给兄弟院校们,赢得了全体教师的好评和赞扬。

随后,我们听取了重庆市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组织人事处处长甘嘉海《从红岩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的讲座报告。下午重庆交通大学思政课优秀教师代表孙渝莉和李海峰分别从建设一流课程和如何讲好思政课两个方面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老师们通过讲座初步领会了红岩精神,增强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的信心和勇气。

本次研修我们实地走访了渣滓洞白公馆、烈士墓红岩魂陈列馆、红岩革命纪念馆、816工程遗址、南山抗战遗址博物馆和陈独秀故居等红色研修基地。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教师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现场参观学习,通过革命文物、文献资料、数字技术系统展示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历史活动,在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物前,大家不时驻足凝视,认真听取讲解,重温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正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深刻论述。学员们被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和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深深感染。

从渣滓洞到白公馆,再到歌乐山烈士陵园,每一块石板、每一面墙壁似乎都在诉说着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故事。在白公馆进门右手边有一个雕像,是小学课本里面的一个人物。他名叫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新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出生8个月后即随母亲入狱。他利用年龄小,不易引起特务主义,行动较自由的条件,在狱中经常为难友们传递消息。还有宁死不屈的江姐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捍卫“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铮铮誓言换来的。

老师们在抗战遗址博物馆开展现场研学。先后参观了孔园、综合陈列馆、松厅、云岫楼等主要展馆。陈列展中的一幕幕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呈现日机轰炸后处处断壁残垣的悲惨场景,空袭战争、防空洞里生产自救等画面和文字更诉说着重庆这座“英雄之城”不屈不挠、愈炸愈强的城市精神。大家边走边悟,透过画面和展品了解抗战历史,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重庆人民在抗战中英勇抗敌、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与记忆。

此次重庆实践研修,教师们对重庆红色的革命基因有了切身体会,对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红岩精神所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有了深刻感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灵魂洗礼和精神激励。通过此次研修,思政课教师应当切实提高党性修养,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谋划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矢志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学院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